弦月之舞

人生不设限

欧洲纪行:汉堡空客工厂

一番波折后,去了德国汉堡的空客工厂。去德国,主要就是为了去这儿看看。

德国和法国的空客工厂游其实都是外包出去的,法国那个风评太差,太水(中国籍游客还得至少提前2个整天订票),放弃。德国Hamburg几乎每天都有,但英语导览可能会调整到每天一场,我就遇上这事,虽然提前通知了我,但行程早已决定,只能赶中午的。早上巴黎飞过去遇上飞机晚点,不得已打车赶到工厂,-55EUR。建议工作日去,因为他们周末不干活,35h工作制落实得非常到位。Bremen一般在周五,而且几个月才可能有一场英语导览。Stade每月有一个周五开放,且基本均为德语导览(不让拍照,手机也不让拿出来,所以翻译也是个大问题)。问过他们,中国护照可以报名,就是这时间不太友好。Bremen和Stade都有云参观网页(Bremen Stade),翻了一下,似乎也没啥好看的。
所有工厂都要查护照原件。不让拍照,虽然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保密的东西给游客看。

抛去这些乱七八糟的规矩外,行程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遇到的导游Mr. Horst Müller 以前是A380交付(delivery)部的,干了40年退休后接着干导游,非常风趣。可以预料的是,他最喜欢的飞机是A380。在大厅有时可以见到其他导游,穿着反光马甲,有一位的眼镜框上面有火车的图案,很帅。
Check-in之后就发个语音导览的机器,插上耳机就能听到导游讲的话。自带的耳机不太好戴,可以自己带副头戴式的耳机。导游英语挺好,讲得还是挺幽默风趣的,虽然力学/专业相关的事情讲得属于搞销售的人的水准。提问和互动节奏很快,英语不太好的话容易插不进话去问问题,特别是不少老外一直跟在前面问,两句话之间基本没有间隔。
有人问:What if your workers met failures? 他说:Oh, we don’t talk about it. 属于很官方的回复了hhhh。

看完介绍视频后就原路从接待大厅入口出来,到工厂门口坐公交车——上车看一路上的设施,下车进车间楼上参观(每间车间平均20min),在旁边负责监工的空客员工的催促下再原路返回。在草坪上可以看到一架静态陈列的Super Guppy,以及一架没认出来型号的公务机。Horst先生介绍了空客的历史(顺便吐槽做出来的第一架民机又小又吵),以及汉堡工厂生产线的情况。一路上可以看到露天放在工装上的机身,涂着绿色底漆。运气不好,没遇到Beluga,机身工装上也没多少机身半成品。他们会准备两套路线,分别应对Beluga在机场和不在机场的情况。

首先进的车间是装后机身内部的管线、壁板、内饰的。A320的机身横向移动,机身里面放着“凸”字形的梯子,工人站在梯子上可以给顶部走线。另一边,钢结构的脚手架上是工作台、工具架与零件架。我比较好奇他们如何管理与优化物品存放的位置。
能看到工人身上都背着一个红色腰包,装着随身工具,防止遗落在机身里。工人都戴帽子,虽然是鸭舌帽,但其实是硬的,防止磕碰时的伤害。刚好能看到有工人在填对应的工艺卡,还要签字、盖他们个人的章。远处A350的后机身喷着黄色的保护漆,能看到一点黑色的碳纤维。
展示了严谨的质量控制规范,例如螺丝上的标记,保险钢丝(safety wire)的标准,管卡、扎带与接头的标准。可惜写的都是德语,看不懂。旁边有一老头,以前是达美的737机长,一块大眼瞪小眼。

之后先将所有管线连接起来,测试通过后对接机身。对接后会有一次充气加压,充到比大气压高0.8bar左右的压强。这一步的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密封,二是将机身各零件挤压到位,消除缝隙。之后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压强差,一般最多也就0.5bar。不到2mm厚的铝蒙皮来承受这压强,像个大气球。(不同地方蒙皮厚度还不一样,不知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这里还提到了消防上的要求:舱内设施需要是阻燃的,满足90s内撤离飞机的要求,要有对应的演示性实验。90s的标准是因为,火焰烧穿2mm厚的铝蒙皮大概需要90s。
中途还有南航的参观团路过,可能是来看他们定制的飞机的生产状态的。

之后是A320的总装车间。这个车间有4个站位,第38站位时机身还是架子上的直筒,第39站位完成机翼和机身的对接,到了第41站位,就已经装好起落架,在测试座舱了。风挡前立了一圈显示器,像是给飞机戴了VR眼镜。每条生产线总共有41个站位,对应着完工所需的41周。每个站位上的工人有2周时间完成每架飞机的工作。
机翼安装时钻孔精度要精确到1/400mm(或是1/4000mm?忘了),所以每架飞机的主翼和中央翼盒都没有预先钻孔,到位后所有其他工作都停下来,人撤走,钻孔,一次到位,不再分开。不知他们是如何控制钻孔时的精度的。

路过跑道旁,可以看到停机坪上成排等待交付的飞机,看到一架川航320。
工厂有学徒制的学校,厂二代也会更容易进入空客一些;大约有5w名正式员工,其他配套与外包的另算。厂区像一座城市,有7名医生,也会关注员工的生活方式与劳保。在工厂门口也看到了宣传公司内各个社团的海报,甚至有攀岩队。

最后去了A380的涂装大厅,里面可以登高俯瞰。A380已经停产,但还能看到为之保留的脚手架,像廊桥一样。每一层墙边的走廊高度都是为这架飞机而设计的。完成涂装的飞机在这里紧凑地停放着,能看到飞机旁边的零件库,有好几层,比较壮观,不同区域漆成了不同颜色。站位周围的地上画着不同颜色的标线,标明了设备停放处和过道。大门上的玻璃干净透亮,闪闪发光。二楼边上还展示了A380的一些机内设备,厕所厨房什么的。
每架飞机会先拥有一个临时的德国注册号,飞到交付地后再改。从这里出去的每一架飞机,交付后就不再回到空客,如果换客舱构型需要买家自己搞。所以航司一般喜欢买一手飞机,定制各种客舱构型(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航线定位及利润),以及选择发动机的供应商。之后的维护也是航空公司自己搞,选择同一厂商的发动机可以提高维护效率。
每架飞机都会执行一遍飞行测试,包括起飞终止测试,因为每架飞机都不完全一致。有专门一队试飞员干这个。

总的来说,看到了飞机这一空前精细的手工制品(目前基本只有制孔实现了部分自动化),并因为这么复杂一玩意组合起来能正常工作而惊叹。至于厂区参观,看看还行,但没有技术细节还不让拍照,大概只能满足航空爱好者的需求,专业一点的问题就没戏了,只能自己观察自己悟。

文创商店逛得满头黑线。他们真的把各种东西都印上了Airbus的标。可惜没有太有趣的,模型在国内也都能以半价买到。这类产品的定位很重要,看市场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硬的需求也卖不动。譬如模型,如果只是大家都能买到的,或是司空见惯的,就没什么吸引力。


发表日期: 2025-09-17 18:00
更新日期: 2025-09-17 18:00
原创博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