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月之舞

人生不设限

使用指点杆、轨迹球等几种输入方式的心得

尝试操纵电子设备的不同方式也是乐趣之一。输入方式上,学学笔画输入、滑动输入、五笔打字、Dvorak布局挺有意思;控制光标时,指点杆(小红点)、轨迹球、KDE Connect也都好用好玩。尝试过几种方式后,我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

轨迹球:最后选了Elecom

这是今年2月才开始用的。选择时主要纠结的无非1)品牌(罗技/肯辛通/Elecom);2)食指球还是拇指球。听说拇指球和鼠标区别不大,而食指球在绘图时更精准,就选了食指球。闲鱼300大洋收了一只Elecom DEFT Pro,无线/蓝牙/有线三模,比较方便。拿到手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上手,可能是用过小红点后适应能力比较强,用了两三天就习惯了。Elecom的驱动也很不错,软件中可以自行指定8个按键的功能、演示模式、鼠标手势、配置文件适用的应用等。美中不足的是,中键比较硬,画图时中键拖动稍吃力,网上说罗技的轨迹球中键也比较硬。

我设置了两个配置文件:一是平时使用,Fn3-演示模式,前进后退键-PgUp&Dn,Fn1-左键,Fn2-右键(因为一开始不习惯右键的位置);二是画图,前进键-中键单击,后退键-Enter,Fn1-Esc,Fn2-右键,Fn3-Del。中键拖动比较方便,轨迹球可以无限拖动,不像鼠标那样受束缚。这只轨迹球在CAD、CATIA中表现得都很好,不过在一些软件中有不兼容现象,例如Tex Studio,不认自定义按键。

轨迹球的另一个好处是防止鼠标手。拿着的姿势比较自由,不过总体上是“握着”的状态。

虽然有人说轨迹球不方便打游戏,但其实稍微玩玩也是够的,例如《战舰世界》这种TPS游戏。但毕竟是把绝对位置变成了相对位置,快速移动时还是吃力。

另外,轨迹球的积灰问题也比较麻烦,时常需要取出球来清理。

数位板

高中时买过一块高漫1060PRO。数位板用着也很爽,操作体验类似触屏,控制光标的绝对位置。但是高漫的驱动较差,不如WACOM的体验好。但即便如此,在写网课作业、PS修图、浏览网页时的优势也是巨大的。

指点杆,以及ThinkPad键盘

真正开始用指点杆还是上大学。我用的笔记本是ThinkPad T440p,比较幸运地保留了光驱、1.8mm键程的键盘、4个USB口,也比较不幸地装了一块整体触摸板。因为还能勉强习惯,就没换成三键的。这种触摸板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有水就会罢工,就和触摸屏沾水后一样。

小红点有好几种,凸的、凹的、毛刺的,我只用过前两种,更喜欢凹的。一开始把灵敏度调低些,熟练后再调高,也还好。但是这玩意的大小越改越小,也越来越难用。老款1.8mm键程的键盘还好,新的就太矮了。

指点杆用久了可能自己漂移,但它会自己校准,动一动就停了。还可能遇到的是光标乱跳,偶发突然跳到屏幕边缘的情况,目前还没找到解决办法。可能是元件老化了,因为这东西的原理类似应变片,一直受力或者受力太大就可能不准了。

指点杆最大的好处是码字时很爽,可以在手不离键盘就操纵光标。还有就是左右手通用,不容易鼠标手,而且手上有水也不影响。

用久了ThinkPad的薄膜键盘,感觉手感也没那么不堪。ThinkPad蓝牙键盘据说不错,但在Linux下兼容性差。

我的键盘的Fn键和左方向键坏了。通过把右Ctrl和左方向键交换凑合着用。Linux下可以apt-get一个keymapper,不要自己改驱动文件,麻烦还不一定有用。

有人说TP的Fn和Ctrl布置反人类,我反而觉得Ctrl在内更好用。强烈反对网上把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绝对化的喷子。生活本来就没那么讲究,哪里有那么多不适应。

更新:现在把LCtrl和LAlt的位置也交换了,类似MAC。

输入法与键盘布局

Dvorak

高中时因为好奇,开始尝试用这个。手动得少是真的,但不够熟练,速度还没快起来。注意标点符号区也被重新排序了,找不到问号、方括号的时候记得看看键位表。

笔画和五笔

最近在学。笔画稍微容易一点,五笔还在龟速学习。好处是没有拼音的那套词库,在哪里都能用得顺畅,特别对于手机上拼音联想差的输入法,例如SwiftKey。

也有人说双拼也很快。也是个挺好的办法。趁年轻,还能学进去,学一学吧。

滑动输入

说到SwiftKey,最大的优势就是滑动输入,用Windows Phone时的那个手感,真的好棒。上大学又买了一台索尼Xperia XZ2C,这种感觉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