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电影节时所写。搬运旧文。
听汤学长的安利,赶上了上海电影节,去看了五场电影。每部都有特别之处。拖了好久才写下这些东西。现在,学长已经毕业了。
上海电影节,说是电影节,但其实没有中心的会场。其实就是一片影院,各自有一部分排片,影片大多是2D的,在银幕下有个LED提词器,银幕侧方会有人控制中文字幕。影片大多数带的是英文字幕。英语听力很重要。
图片见QQ空间相册。
1.感受 chustvovat(推荐)
俄罗斯电影,黑白,4:3。网上找不到太多关于它的资料。
讲了两个故事。导演很擅长用交错的时间线叙事。不断地无缝转场,以至于已经忘掉叙事的顺序。整部电影更像是短片的集合。运镜也很美,有的平滑而稳定,有的角度大胆、微微晃动,有生活气息。
一是青年钢琴家叶夫根尼·科罗廖夫的故事。
开场,三个场景交替出现:对青年钢琴家的访谈(“我倾向于向19世纪末的大师学习,使用较为传统的演奏技法”),一群玩耍的孩子,医院里斜着身子一瘸一拐向走廊远处走去的黑影。孩子捉住了蚂蚱,另一个不满的孩子举起了石头,瘦而枯槁的黑影一瘸一拐、一蹦一蹦……然后石头砸了下来,黑影倒在地上。刚做完手术的科罗廖夫,从床上跳了起来跑到走廊里,结果中风了,半身不遂。为什么做手术?因为他颤抖的手指。因为手指而在比赛中出局。
固执,大胆,不顾一切。
因屋顶的冒险而和他相伴的女友推着他回到了家里。希区柯克式地接近他的背影,她拉开窗帘,光从两扇大窗里照下来。他形如枯槁,她推他来到钢琴前,挣扎着弹。因为左手的不听使唤,愤怒地关上琴盖,颓然地从轮椅上滑下……她握着他被夹过的左手,抱着他。
二人在窗台前看着外面的雨。他的手指在窗台上弹着,弹雨。她也加入进来。病前的温情和病后的停滞交错。画面移过窗帘,转场到舞台。他以自己的方式演奏柴可夫斯基,和苏联学院派模式对着干(使用踏板,不故意弹错,有身体活动和表情……),获得满场喝彩;还有他的榜样,既在演奏又看起来出离于音乐之外的钢琴家……镜头移过布帘,琴凳空了,钢琴在自己演奏着。可能这就是“异教徒的牧师“。
结局,家里放钢琴的地方空下了。她推着他又来到了舞台,做他的左手,他又开始演奏了。
每一幕前都有一行字,口气类似乐谱上的注释,例如“急板”“快板”“光明地”“沉重地”……
“钢琴家是异教徒的牧师。他将音乐和听众联系起来,却又不在二者之中。”
(大意,科罗廖夫和朋友们在屋顶间跳跃,只有他和(后来的女友)敢跳。女孩跳过来险些掉下去,科罗廖夫拉住了她,抱住了她)“-多亏我救了你。”“-得谢谢我让你在屋顶的这一边不再孤单。”
(大意)“有时候事与愿违,我们称之为命运。对当事人来说,它有时十分残忍。”
二是一位舞者的“一周”。短发的舞者和笨拙的男友相恋。
一日,自称是丈夫预约的钢琴技师来到她的公寓,来调整被她和她的朋友涂得面目全非的钢琴。从垃圾堆旁捡来的钢琴,被她画上了各式各样、天马行空的涂鸦。
每一幕对应着周一~周日,各有一个词:色,形,声,闻,尝……最后是重生。
她问他为什么喜欢她。他回想起第一面的时候,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看窗外,心想“如果她和我对视,就去表白”——但她穿的是蓝色衬衫。她和他在一起了。
他拉着她在田野里漫步,她请求他一起跳舞,他的腼腆少言和她的灵动活泼对比鲜明,但跳起舞来,他其实也并不拘束,乐于尝试各种动作。但后来田野里满是浓雾,她迷失在其中,找不到他。
她在白墙上画出一个人形,然后伏在墙壁上,幻想着能抱着他。
她和他在夜晚的草地上做爱。她说他像猫头鹰。
她在起居室的中间睡觉,起床时,窗外天色大亮,街道熙攘。
她穿着婚纱,白色的羽毛飘落而下。(超美)背景渐渐清晰,是公交车上,一丝丝失落。
结局,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睡在圆形起居室的中央,好友洒下花瓣。她睡在飘落的花瓣中,旁边是空的。
有人说俗套,但我觉得至少是一种希望。
台词不多,但表现出爱情、生活、生命的美。
生命中原来可以如此美丽。一种欧洲的情调和浪漫。
黑白的对比和质感真的太棒了。
2.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
很现实很细腻的一部电影。“金属”可能指金属乐,可能指Ruben暴躁的内心,可能指人工耳蜗的声音。影片的声效处理比较有趣,把听觉上的感受与画面对应起来,比较有代入感。听觉完整、听觉受损、彻底寂静、人工耳蜗的音效来回交错。
乐队鼓手Ruben♂和吉他手Louis♀在房车里过着吉普赛式的生活,玩乐队,巡演。Ruben突然耳聋,在徘徊后,独自到了一个聋人社区。只有聋人能在这里留下来。挣扎、愤怒过后,他逐渐融入了社区,但规划一番未来之后,他变卖一切去做了人工耳蜗。重获听力后,他又发现人工的东西好像并没有那么好,怅然若失地离开了爱人的家。
Ruben的行为很像是瘾君子,为了现在而透支未来。一方面,强撑着和爱人说“我可以”,给经纪人打电话时假装洒脱地坦白听不见这件事,害怕和爱人分别,害怕爱人另寻新欢;一方面,他自己却如此脆弱,求医时沮丧崩溃,歇斯底里地砸车里的东西、用头撞墙,刚进入聋人社区时格格不入,早上冥想的时候砸桌子、用面包圈泄愤,进入聋人学校介绍自己时字写得炸裂而愤怒(占了上半块白板,似乎是用全身力气写出来的)。他用壳撑着自己,害怕自己和Louis分离,害怕Louis不再需要他。
Joe用宽厚与包容融化了他。Joe要求他每天早上坐下来冥想、写日记。他学会了手语,给别人纹身,教孩子们打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融入了社区。但随之而来,他开始思考未来。而最后的结果还是回到了老本行——打鼓。聋人社区好像只是他的歇脚站,他放弃了在这里安定下来、接逐渐老去的Joe的班的可能。
聋人社区是建立在信任上的。有种乌托邦的感觉。当Ruben变卖了他的一切去做了人工耳蜗手术后,他也就打破了这种信任。社区的组织者Joe怀着不舍、不解送走了他。
他到了Louis他爹家。一个不良青年到上流音乐家这里倒是挺好玩的。我看的时候,想到的是阶级差距,但影片里并没有提这个(视角不一样)。嘈杂的场合,助听器不再靠谱,他开始迷茫。
影片最后,Ruben摘下人工耳蜗的外机,世界又回归了寂静。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解脱的表情。不过,不管现实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他都已经在聋人社区里学会了如何面对。结局有些讽刺。
“那些静止的时刻,对我来说,就是上帝的王国。”
“我不理解你所在的情况,但听起来像瘾君子。”
“你的姓名手势让我想起猫头鹰。”
“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聋不是残疾。”
“离婚时,她母亲带走了路易斯;她母亲自杀时,又一次带走了她。”
在Ruben身上,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Ruben是靠自己的奋斗(戒毒,规律作息,勤学苦练)走到了现在的地位,但心里却背着过去的包袱(自卑,伪装)。他害怕停下来,害怕失去,害怕无所依靠。
选择总是带着后悔的。
吐槽一下大光明电影院,虽然是4K,大厅,但是没有4K的感觉,一层后排座位的感觉不太好,逼仄。
3.首先解决温饱问题 First We Eat (强烈推荐)
加拿大的Yukon地区的Dawson城,位于克朗代克河和育空河的交汇处。在这座小城里,一家人开始尝试一年时间里只吃本地产出的Local Food。这部片子像是一部家庭纪录片,虽然也有人说太做作。有不少英文生词,特别是名词。科普的味道挺浓的。
主要内容就是吃,同时介绍与此相关的风土人情。
为了获取盐,他们试了四种方法:烧款冬、烧芹菜、煮干血液、从矿物中提取盐。
为了获取糖,他们做枫树糖浆(无法结晶),种甜菜熬糖(这样可以得到晶体糖),吃蜂蜜。
芹菜浑身是宝。
Yukon的土地很好,气候也好。可以种小麦。冬天的雪是天然的冰窖,储存着绿色蔬菜。
现场的观众从头笑到尾,因为一些事情太好玩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父亲和儿子永远吃不饱,特别是儿子,一直不想坚持。两个女儿反而不那么排斥。
(尝试做血奶昔,因为血液里有盐)”Eat yourself. It’s so local.”
“便利店里的外来食物可能更便宜,但总有别人为此买单。”
看着看着,觉得生命很美,农活很美,大自然很美,孩子很美。只是,自己能变得那么有趣么?自己的生活也能那么美、那么有趣么?又是否有机会要孩子?有了孩子,又是否能养得了呢?
好佩服爸妈。至少,自己的童年还算幸福,少年时有丰富经历,青年时有人包容。
自己又是否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呢?我想起了竺可桢的物候日记,想起了物候学,想起了自然博物协会。
这部影片有官网,可以查到更多blog,还可以买蓝光碟:Firstweeat.ca
4.老鼠也能上天堂 Even Mice Belong in Heaven(推荐)
捷克的一部动画电影。全片都是交响配乐,很棒。
很多小孩子哭了,大人却哭得少,甚至看不进去。关于“狐狸和老鼠”的阶级思维、刻板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它会让你隔离于情节之外。虽然故事的情节有一些并不闭环,但总体上来说,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同时有不少讲道理的台词。有点像《头脑特工队》。这些道理,现在我也不明白。
老鼠和狐狸的世代情仇。父亲被狐狸吃掉,和女儿薇兹说:要做最勇敢的老鼠。女儿活在特殊的身份之下,生前虚荣、做作而自卑,因为“不够胆大”而活得累、活得扭曲。直到她去拔狐狸的毛,被狐狸吃掉。狐狸也因为车祸而死,他们都来到了天堂。
天堂像是一个星球。先洗净污垢,再在游乐场的玩乐中尝尽百态,再走过森林,在电影院里看过自己的一生,最后重生。历险过后,薇兹学会了坦率,学会了面对胆小;狐狸白肚皮学会了面对权威,面对恐惧。他们的灵魂在一起了。
故事的结局有一点搞笑:他们的角色互换了,但又互相认出了对方。
“永恒就是离别和新生。”
“天堂不是你想要的样子,而是你需要的样子。”
“爸爸也会怕啊。”
“要向鼻子的方向看,而不是尾巴。”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怎么做。不过,不管你做什么,爸爸都为你而自豪。”
“没人会杀生取乐。”
坦率和勇气如此难啊。
5.幻灭 The Dream is Gone
讲了女儿(阿廖娜)来找作为扳道工的养父,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生活有了些许改观。但最后发现父亲并不是忘记了自己,而是根本不想见到自己。女儿最后偷偷扳了铁轨,但又出于良心扳了回去。最后女儿艰难地游到了河中的小岛上,满身泥水,躺着望向天空,默念着:夜晚已过,噩梦已逝。
90年代的俄罗斯,贫富差距巨大。父亲生活在林间小屋里,落魄而悠闲;女儿在母亲自杀后,在孤儿院长大,伴随着暴力、冷落与恐惧。
一个场景是父亲从梦里惊醒、抽搐。每天早上女儿一脸不解地看着父亲祷告。
一个场景是女儿安慰在噩梦中醒来的父亲,听父亲讲车臣战争的经历,女儿带着父亲一起念“夜晚已过,噩梦已逝。”
一个场景是原本不信教的女儿接受了父亲的护身符。
一个场景是父亲和女儿在湖边坐着。父亲下湖游泳,女儿不想下去。父亲故意屏气不上来,将担心地探头的女儿拖下了水。他的玩耍方式。
一个场景是女儿讲故事,讲孤儿院的护工让犯错的孩子泡在装满冷水的浴缸里。让孩子们殴打孩子,直到打死。女儿问父亲打死人的感觉是什么样。
画面有特点。正反打并不是面对面,而是二人成90度。还有一个景是父女俩走在铁道上,前面是无尽的铁轨,后面也是。
色调独特,边缘会泛黄、泛紫,饱和度低,蓝色偏紫,绿色发灰,红色偏暗,特别是开场校服的样子。
太冗长太无趣了。不少细节需要脑补,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影院的硬件不太好,音质比较差,有不少裸露的钢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