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月之舞

人生不设限

教资考后感

上周考了教资,抽离出平常事情的一天里,又有了些体会。

各种事情加上精力有限,临考前三天才开始看,主要是考试前一天下午+晚上看了下。

考试没有想像中难,而且大部分人都弃考,教室挺空的。但进入学校里,过去的记忆扑面而来,有点压抑。安检很严,年轻老师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钢笔等金属多的物件都不让带,只有中性笔之类的只有一点金属成分的能进。
科一的作文命题比较能引发共鸣,我写了工具伦理,写得还挺爽。科二做得比较吃力,感觉可能过不了。觉得重要的是理解知识的逻辑,尝试“再产出”知识,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就记得轻松一点。如果像多数人那样硬背,真难啊。
但恰恰营销与广告都不太侧重思考的逻辑,大部分信息都是雷同的、机械的思维模式,混入不少套话及营销和SEO信息,喊着“祝你上岸”但割韭菜。从这种话术中感受到了阶级感。如果以后的老师秉承这样的思维模式(不只是应试思维)上了岗,以后的孩子会被教成什么样呢?
想起理论力学课上老师讲的那样,考试毕竟是较为低级的思维活动。不能太习惯于以这套模式思考。

科二和科三的休息时间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凉风习习,似乎又回到了初高中的时候,身体在方寸天地,灵魂飘得很远。现在真的在外面走了走,却有点害怕这份自由伴随的责任与投入。现在更加敬佩教过我的老师们,对“甘为人梯”这句话有了更深体会。

写到后面写得手抽筋,眼花,和以前的考试一样。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不担心结果了,心态也平和一些。一天考下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再回想考这个的动机,想到:报这个主要是为了留退路,虽然这份工作在经济上相对低回报。如果像科研一样无回报,自己又是否有抱负去做呢?心里的后顾之忧,似乎是对生计的焦虑。如果啥都不干还能维持现在的生活状态,心里有安全感,或许会更易心无旁鹜地去科研。

后来看到对卢安克的报道,觉得那种自然流动的生活与身心状态更加难能可贵,通过教育学生的行为,让思考自然出现。或许那样的教育更接近理想中的教育。只是,我们离这样的状态还有多远?

如何才能有安全感,投入到事情中呢?如何才能保持感觉的敏锐、内心的宁静与坦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