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月之舞

人生不设限

上海电影节III:从台前到幕后

第26届上海电影节,赶场看9部电影,做了10部电影的字幕员,还被拉去当了一回翻译。

提示:现在发出来只是为了占位,还在施工中。请过几天再回来查看更新的终版。

片单

15年 15 Jahre

内容很多、让我深受触动的一部片子。情节与剧本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描写很真实。叙利亚钢琴家的故事似乎也有蓝本(Aeham Ahmed)。男女主的性格是两个极端:一位选择战争与仇恨,一位选择微笑与和解。原谅很难,但不这样,就没法向前了。

其实在看片时有点理解女主,有时会感觉自己也是死亡倾向很重的人……追求完美的代价。

阿拉伯歌曲《SHAWQ》仍旧在耳边回响。

风之王国 Sirocco et le royaume des courants d’air

情节简单,但是配乐、配音和作画很有特点。法语四级前的听力练习,但小孩讲得也太难了吧TAT

“人一旦学会了冒险,就无法再停止。”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沉重的话题,有趣的剧情,最后回归沉重。核心仍旧是对战争的思考。当所有事,欲望,道德,友谊,意识形态被摆在生存面前时,都微不足道。

“你以为穿上军服就会变强大吗?”

建筑元 Architecton

画面和配乐都很实验性的片子。无论是石头的一生,还是具有几何美的山川与建筑,在巨幕上都极为震撼。但是不太能抓得住。

“我们不设计房子和建筑,我们设计人的行为”
“我们建造了什么来滋养地球?”

很巧的是,看完之后在旁边的朵云轩美术馆里遇到了版画展和几位和父亲年龄相近的老人。各有性格,各有智慧。

派对继续进行 Et la fête continue

马赛的市民生活日记。温柔,优美,最爱的一部。

“我们在尽全力输”
“人生就像踩高跷,高跷还在越长越高”

奥勒法的女儿们 Les filles d’Olfa

用“在电影中拍电影”的方法讲述宗教与家庭故事。也是很沉重的片子。

弗洛伊德的最后一会 Freud’s Last Session

虚构故事,但演得相当好。大量的对白听得头大,很有深度但一下子理解不了。

“宗教把世界变成了育婴室”
“The violence of the world may meet the violence ofthe children’s heart”
“道德出于恐惧,恐惧出于阉割情结”

普希金和米哈伊洛夫斯科耶庄园

小短片拼成的动画片,围绕着普希金的一生。画风清奇,作画比较粗糙,像素的锯齿很明显……不过讲故事是够了。回收了小学时背过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仅此就已满足。

枯草

乡村教师的故事。长片,还好放这场时已经有了打好轴的字幕。揭露人性,也讨论了教育与文化问题——谁来改变当地的文化?老师的表现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小学和初中。影片也探讨了原谅的问题。

“我是不是很可恶?”

随岸而生

相当不错的音乐片。手敲字幕难度不小。音乐让人有种想跳舞的感觉,敲歌曲的字幕是一种享受。散场后导演亲自在出口发明信片,可惜自己没反应过来,溜得太快了。

毛乌素 Maoussi

基于导演个人经历,自导自演的电影,片名源于英语“小老鼠”。情节比较有戏剧感,略生硬但很有想法,拍得用心,非洲音乐也让人想跳舞。导演悄悄地溜进现场开见面会,于是——我们俩字幕员被临时拉来当翻译。

见面会

英语口译是我大学修过的最难的一门英语课,但却是最有用的。深切体会到口译员的累,听一大段话再翻译,脑袋都要炸了。英语单词已经开始忘了,翻“需要”一词想了一下才想到“need”而非“avoir besoin de”。

上海大妈简直是社交恐怖分子,一直拉着导演拍照加微信;其余的一群年轻社恐都不敢插进去问问题。观众问的问题很棒。

“我爱你,但我不需要你”

(导演说她自己也没想出非常好的理解)

我生命中最美丽的世纪

温馨的公路片,我感觉还不错。老爷子演得很棒,拍摄得也细腻。手敲字幕略难。

“伙计,我们最后都会孤独地死去”

会飞的教室

情节俗,但拍得好啊。让人感动。

“一个人也可以过,但不会更好”
“每个人都需要至少一个好朋友,你不知道会什么时候遇到,但遇到的时候会问为什么现在才遇到。”

当解放来临

沉重,沉重,沉重。人道主义与爱国主义,难以两全。

我父我主

老电影。放电脑的桌子实在太不舒服了。没有认真看。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

很……艺术。字幕很难敲。满脑子都是《死亡赋格》。3D呈现挺好玩的,发现在屏幕边比较偏的位置依旧不影响3D眼镜的效果。

瓦朗索尔1965

电影节首映,科幻外表的人文纪录片,导演是位很温柔的人。讲外星人题材的科学性欠佳,但小城生活拍得很棒。字幕质量差,放了一半才发现直接跟法语对白比跟英文字幕更靠谱。之后的见面会也一般,当作法语听力练习吧。要学的还很多。

卡车

放自动字幕时差点睡着。没太看懂,会再看一遍的。

我想聊聊杜拉斯 Vous ne désirez que moi

只有对话,却让人忘记时间。关于爱情,关于性,一样需要反复看。

感想

片子看得多了,听到人讲话都会自己脑补字幕。

几个月来讲话最多的一次,说话越来越有电影台词的味道。

法语片子不少,大概能听懂一小半。跟字幕倒是够用了。

喜欢上影节的时间。觉得能见到有趣的人,并获得交流的机会。好像生活变得和电影台词一样有趣了一样。这种欣喜会冲淡梅雨带来的悲伤与惆怅。

电影节赶场是绝佳的定向越野训练机会,运动量适中,地形多样,还有时间限制,动力满满。

有人说“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我想上海也是(低配版)。美,青春,性的吸引力四处流动。还有流动的欲望。在地铁上,短发女孩和我眼神相遇,对视而又转移视线,几次相互偷看;在上行电梯上,与旁边下行的电梯上的女孩交错,之后又同时转头看对方,又同时害羞地转头。回来的路上在想,如果当时打个招呼,哪怕只是笑一下,该多好。
电影就是这样,把我们想对生人隐藏而又想遮遮掩掩地对熟人展现的那一面亮出来,大大方方地把人性真实的、不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我想,电影让我们变得鲜活,敢于追寻生命中的活力。无论电影沉重与否,观看时感受到的、它传达的主题仍旧相同:真、善、美。

在电影院里真的会忘记时间。赶场时在明亮的地铁上睡觉,在黑暗的影院中清醒……这种如梦似幻的体验,是否比平日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