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已久的出游。
去年大学毕业时就想去法国玩一圈,无奈当时预约递签太晚,巴黎奥运又导致申请太过火爆,去不了了。研究生的寒暑假各只有两周,再难长时间出游。于是只有暑假出去。
签证与预订
全程DIY,还是挺顺利的,没有网上说得那么让人焦虑。提前两个月预约了TLS的slot,6.11递签。早上到了签证中心,轮到我了才发现预约单上的姓和名写反了,被迫升级贵宾服务,-¥380,肉疼。要是签证申请表上写反也才多花115。机酒预付款的订单都有,存款3w,在读证明只有学校章,无签字。母亲担保,因为理财产品的原因,流水上的存款为0, 最后也没有被卡。6.17再检查网站,发现frvisa上的申请可以被删除(出现垃圾桶图标),说明已经在审批了。全程没有之前担心的电调(据说大部分都不会电调),6.18上午护照返回签证中心,下午寄出,6.19早上取到护照,15天多次。此时反而没有太多激动的心情了……
机票确实如网上所言,提前三个月买最便宜,8k6一人往返直飞,在8月已经相当便宜。
可惜没有提前换汇,5月份开始,欧元汇率就起飞了,先是8.1, 再是8.3-8.4。
行程流水帐
去程睡了一路,还挺爽的。法航的飞机餐不错,低盐餐不如标准餐和素食餐好吃,但其他几种都挺咸。可选红酒喝,也可以到厨房那边接热水。机舱氛围灯是法国国旗色,小细节不错。
一大早落地巴黎。CDG的地铁不卖31.5EUR的周票,于是先买了Navigo Easy,坐公交进城。公交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看TikTok,让人感叹。一出机场就看到一架被支起来的协和,法航F-BVFF,永远停留在起飞的姿态。到Musée de l’Air et de l’Espace才八点,去烟草店买了Lebara的10EUR预付费卡,200G流量+500min通话+500条短信,可在欧盟境内使用,挺值。烟草店老板是中国人,来了三十年。早上的93区没什么人,挺凉快,母亲感叹气候好。
到宾馆寄存行李,打水,进航空博物馆转一整天。其实不少国内航空爱好者都会来这儿转,就是大家见了面都不太交流,和在国内一样。关于航空类博物馆的详细游记请看另一篇博文。
太阳挺毒,晒得人受不了。必备防晒霜+遮阳伞。傍晚便利店买东西,和国内没啥区别。
这里酒店房间没有纱窗,母亲惊奇。
第二天坐公交从93省进城,避开据说很乱的地铁7号线。看风景看了一路,和中国也没太大区别。黑人挺多。大巴黎的劳累,撑起小巴黎的繁华。办地铁周卡,可以松一口气,随便坐公交了。售卡与充值机挺有趣,下部有形似枣核的滚筒,用于操纵光标。
上午去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在墓前大家都有不少想法。之后又坐公交坐回Belleville。华人很多,特别是浙江和福建人。涂鸦更多。很热闹。中餐馆吃一顿,15EUR。之后去音乐博物馆,在巴黎音乐城(Cité de la Musique)里,展品很全,音频导览特别好,认真看完也差不多要一下午,十分推荐。注意乐器博物馆12:00才开,可以吃过午饭后去。入口和博物馆之前有一家书店/唱片店,有巨多CD,可惜自己不知怎么选。
可以比较系统地看到琉特琴(Lute)到吉他的发展历程,提琴、羽管键琴->钢琴、长笛、竖笛、双簧管、巴松的历史。在顶楼的电子音乐展区,还有一台特雷门琴(Theremin)可供体验。其实也不难上手,左手是音量,右手是音高。世界音乐展区收集了各国的乐器,特别中东和印度的很不错。
博物馆的无障碍做得很好,展品配有盲文说明,可以摸。欧洲的博物馆里普遍有这样的设计。
同时,巴黎音乐城本身也是很有风格的一栋建筑。在这样的空间里,感受和思绪和平时不一样。
傍晚进城。地铁转公交,到了14区的旅馆。巴黎老太太真的好帅。短发,上车就看报纸/杂志。房间在顶楼,是个阁楼。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埃菲尔铁塔,意外之喜。
之后几天基本重复同样的套路:早上去旁边面包房买面包(母亲偏爱法棍)+水果店买水果(钱到位确实好吃),走路(并观察在城市里跑步的人),之后趁游客还未增多,先去“来都来了”的那种景点看一眼,也不进去转(反正都是进去拍照,转完也和白转差不多),之后去小众一点的博物馆。按时间顺序,去了这些地方:
协和广场+杜乐丽花园+橘园美术馆:母亲看《睡莲》逐渐看进去了,还行,挺满意。临展对于“模糊”的讨论好玩,最后还是回到了反战和人道主义的主题上来。橘园+奥赛的联票20EUR每人,和办青年双人年卡一样。持地铁卡也无法享受年卡的额外优惠,还是直接买套票比较简单。
Jardin des Serres d’auteuil。去的路上还路过了只有单侧站台的Mirabeau地铁站。地铁挺旧,但起步还挺平顺。植物种类挺多,可惜很大一部分温室直到1300才会开放,没能看完。
遇到中国过去的老太太,和母亲聊了好久。“老人嘛,就是喜欢聊”
自然类的博物馆,最大的困难是翻译,物种名对不上号。识花软件也不万能。
后来新建的一批温室别具一格,围成一个回字形,分别种植着各大洲的植物。温室里的水管都很讲究地分为四种,分别接冷水、常温水、热水、肥水。中间还围着一座红土的网球场。
有老人在长椅上看书,有中年人骑车到这里野餐看书。
Albert-Kahn博物馆:很喜欢这儿,展览的设计很棒,关于银行家收集的照片,能看到各国的风土人情。互动装置就像是观众做导演,从照片的长河中选取一些呈现给大家,很自然地找到共同话题。外面的花园景色也不错,很能让人安静下来。
街上有修自行车的共享工具站,挺有趣。
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远远看了一眼。
Musée d’Orsay:五楼油画多,全是人。看到好几幅自己喜欢的。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来不及了。二楼有不少雕塑和巨幅油画。对面的杜乐丽花园里,巴黎奥运限时返场。
<< Le Seul oiseau qui vole au-dessus des nuages >>, André Devambez.
西岱岛+圣母院+塞纳河+二手书店:citywalk,在外面看了看。二手书店都是法语书,很便宜,还有二手CD。不过真正的好东西不会在二手市场。
Musée de Cluny: 中世纪的历史、生活方式与艺术。看到后面挺压抑的,都是一个表情,看起来精神状态都不太好。
好几顿饭都在2区的O’Ble Chinese Restaurant吃的。也是偶然发现,吃了一回就爱上了。菜比较清淡,团队年轻而有激情。
Musée de la Chasse et de la Nature:很有意思的自然博物馆。这些小众一点的博物馆比那些景点更有趣。在法国人堆里看展,听黑人馆员讲他对藏品的理解。
临展不难看懂,思路类似美院学生。
常设展比较稀有。每间屋子以一种动物为主题,陈列有大量标本、工具与艺术作品。最后的Trophy Room非常震撼,一屋子的标本与猎枪,每种动物的名字与介绍得自己翻桌子上的卡片。
Arioso:电影《Divertimento》取景地之一,有一段主角们跑进去偷谱子的桥段。谱子特别多,店主博学热情,店员姐姐美丽认真,能找到你想找的一切谱子。不过现在有监控,不是很能偷。也有一些二手CD和音乐周边。
这一条街上都是乐器和乐谱店。可惜八月份大多数都在休假,只有Arioso开门。
地铁站里语言学校的广告创意:从疑惑到舒适,下一站——相信我们。
荣军院+埃菲尔铁塔:外面绕着转了一圈。铁塔的结构是真漂亮,骨感。
法国国家图书馆(BnF Richelieu):暑期10:00-18:00开放,进Oval大厅一层看书不要钱,里面全是法语书。自习的人很多,不大可能抢到位置。二楼展厅有展览,学生票免费,出示学信网学籍证明即可。画满油画的屋顶很震撼。
在巴黎的最后一天,下午去看了邮政博物馆(Musée de La Poste),中间还在四点跑到隔壁教堂听了一场竖琴音乐会,再赶在5点停止入馆前跑回去看完,在博物馆内总用时3h左右。来听音乐会的大多是老人,竖琴很有意思。音乐会结束后自愿给现金。这个教堂(Église Notre-Dame-du-Travail)挺有意思,穹顶是钢结构的,上面有雕花装饰。
之后路过还看到一家开在教堂里的岩馆,有趣。
周一刚好RER B线早上恢复通车,赶飞机去汉堡。延误了快一个小时,中午赶到空客,参观工厂。详情还是见另一篇博文。之后坐渡轮沿易北河,顺路看了一眼汉堡港。然后去海事博物馆。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周七天都开放的博物馆之一,1630之后有优惠票。一共有9层,东西很多,值得看一天。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缩比模型特别特别多,根本看不完。中庭里悬挂了船的模型。
在海洋科考的一层还展出了女性科学家的个人故事。挺Inspiring的。
汉堡港在落日时的天空特别好看,从蓝到粉。运气好,赶上好天气。
第二天一早去微缩模型景观世界(Miniature Wonderland)。看到沙盘会想,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如何布局造景,如何创造出亦真亦幻的感觉。老外很喜欢留彩蛋,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摆点搞笑的小模型。甚至在洗手间里也散布着画框大小的模型。
德国人似乎对模型和交通工具有种特别的热爱。看到精细的模型,确实觉得喜爱,似乎能够把世界装在沙盘中。但同时这种堆砌的美也让我反思:只是堆砌就能有美感吗?或许只是因为人们想看自己没有的感觉,拥有那种“短暂拥有、猎获、持存”的感觉,就像捕猎一样?
而且假的毕竟变不成真的。见过实物后,自己对于缩比的模型反而没有那么多兴趣了。
德国不愧是轮胎上的国度,路上能看到不少老头老太太一家开房车出行、露营,后面挂着自行车。还有不少老爷车。
德国人不像法国人那样热情,但只要微笑,一般都能得到友好回应。外冷内热,与巴黎人的外热内冷相反。
接下来一天Sinsheim,一天Speyer,在两个科技博物馆各花了一天,详见另一篇博文。在Sinsheim的酒店,和酒吧的服务生聊得挺好。之后看了会星星(夜空明亮澄澈),想:到底要多充实,才不算浪费时间?不是用力地凝望星空,按照书上那样背下天空才叫生活,一点点寻找“大势”下自己能主导/发现的其他可能性也很有趣。虽然或许真的有大势。
比较有趣的是在从Sinsheim到Speyer等公交的时候,遇到3/4俄国血统的机械工程师小哥。聊了不少,但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浅薄,见识还是太不够了。他说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很快,之后迟早有一天要制定机械行业的规则。还讲了德国的严谨与俄国的“能用就行”的工作态度对他认知的冲击。还有俄国人的四步做事哲学:
1 |
|
Speyer是个小城,没有太多趣味。之后去Mannheim,在Ludwigshafen看了Wilheim-Hack美术馆里的现代艺术。这个美术馆不大,大概1-2h可以转完,但收藏有Mondrian等人的作品,认真看可以看很久。目前在办的“音乐与绘画”展的布展挺有想法。还有发明二维码的艺术家的展。还在Ludwigshafen吃到了在德国最好吃的一顿中餐,看到了透顶单脉色蟌,停着的时候翅膀折起来,振翅和飞行轨迹有趣。
之后坐TGV去马赛(Marseille)。天气好,天空和海都很蓝。蓝得摄人心魄,在MUCEM屋顶看,波光粼粼,非常漂亮。海鸥在教堂顶上靠地形气流滑翔,看起来挺惬意。
待了一天,傍晚去图卢兹(Toulouse)。发现马赛Saint-Charles车站的钢结构上有雕花装饰,位置刚好在桁架的结点与桁条中部,分别起到了减少应力集中和防止屈曲失稳的作用。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做出来的。有趣的是,Orsay和埃菲尔铁塔的桁架上反而没有太多这类装饰。
到图卢兹有点狼狈,酒店前台下班(虽然已经告诉他们我们会晚到),没法办入住,结果临时换了一家酒店。好在换的这家条件不错,插线板竟然和我用的是同款(阿乐乐可)。
第二天才看到图卢兹的样子。房子大多是红砖砌成的,因此外号“玫瑰之城”。见到了初中毕业后再没过面的同学,看了医学博物馆和Dupuy博物馆。
医学博物馆在医院里,有0层和地下室共2层。占地面积不大,但展品多,基本涉及医学的发展史和各个科的器械。馆长是位精神矍烁的老爷子,让我想起之前在复旦大学人体标本馆的参观经历。都是很有激情和奉献精神的人。
Musée Paul Dupuy Toulouse:不大但耐看,层数多。关于钟表的展还做出了3d模型。临展是关于自行车的,有多年来自行车运动的海报。也有不少小彩蛋,别的展柜里摆了一些自行车的铸造摆件。
外墙上的日晷。拍这张照片时,钟表上的时间是几点?要考虑位置和夏令时哦。
晚上拜访之前在上海看展阴差阳错认识的法国朋友的父母(这定语也是够长的),并吃饭。喜欢Tian的味道。还吃到了Charlotte蛋糕,好吃,就是太太太甜了。
叔叔阿姨的年龄和父母相仿,提的问题却比较犀利,关心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叔叔问我如何看待工程和科学的关系,研究中的idea如何来。我按自己的理解,说工程中遇到的精细问题往往需要科学研究来解决,类似钱老的思路。举了太阳能飞机设计中的例子。
阿姨问我如何看待中国政府,如何做到绿色发展。特别讨论了电动汽车(她对于噪音的印象特别深),防治沙漠化(水从哪来,地下水不可再生),气候变化(Toulouse现在更加干热,种树也困难)。一些点我之前都没仔细想过。
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翻看他们在中国游玩时的相册,阿姨对地库顶上种树很是惊叹。如果在法国,这会被认为是不可做到的,他们觉得这点厚度的土,不能保证树根稳固。
法语和英语都不够用,跟不上速度。英语的词汇也忘了不少,许多时候和法语冲突。
第二天去看了市政厅,去邮局寄了信,下午看了Aeroscopia。市政厅有不少油画,排队进去看即可。不能带大包。Aeroscopia的体验一般,详见另一篇。
图卢兹的图标很多,每个词旁边都有图标帮助记忆与理解,比较有趣。地铁站的扶梯有点复古,但墙壁却很有艺术气息。
O’CD二手碟片店的外面。不同题材的电影贴了不同的标。
傍晚从TLS飞回CDG,再转机PVG。回来时在北京大直角附近遇到乱流,挺难受。落浦东是傍晚,之后吃了碗刀削面,倒车,坐过夜绿皮车。睡了一路。回来又睡了几天,还是不太倒得过来时差。每天固定凌晨四点醒,白天又困。睡了一周也没彻底缓过来。
交通
德国高铁ICE:我们没有订座,可以上车后自己选座。靠两头的车厢人较少,也安静。如果用komfort check-in,有一次换座机会,再之后只能找列车员更新座位信息。不过实际上随便坐就行。座椅背面是固定直立的,放倒座椅是通过下半部分向前滑动实现的,在座椅下靠右侧的地方有拉环可以拉。好处是小桌板处的不受靠背影响,坏处是可调幅度有限。
平稳程度不如国内,会左右横摇。看书打字可以,写字时比较影响。
手机信号不太稳定,哪怕是Vodafone的网也是时断时续,连上的时候稳定4G+。但是有免费wifi,虽然不稳定。可以看到和信息屏同步的信息,延误,到点之类的。欧洲在这些细节地方的信息化程度还是挺高的,法国公交的到站显示设计得挺好。德国新换的电动公交和ICE都有gps,实时显示位置与路线。公交的到站提示还会显示预计时间。而且起步都比较柔和。
在法兰克福晚点了,列车员广播了多次,背景音里有小孩的叫声和哭闹,能听出他也有点无奈和尴尬。先在法兰克福南停了一次,到法兰克福后又倒回来开。再之后又停一次才踏上了去Manheim的路。
公交需要上车后向司机买票。城市天票基本是2EUR左右。如果需要坐S-Bahn去另外的城市,需要按照费区买区域票,一般不局限于某一目的地。缺点是贵,不过持DB的票可以随便坐城市公交电车。因为我们总共在德国只待5天,加起来的公交花费比通票少一些,就没买通票。待得久的话,通票会比较划算。在S-Bahn上没遇到查票,电车上遇到了。
奔驰的电动公交起步顺滑,后门是塞拉门,很不错。前轮后侧座位特别宽,可能是为体型较大的乘客准备的。液气悬挂,到站时右侧会稍微降低高度,方便上下。司机也会停得靠站台比较近,无障碍做得不错。
TGV要比ICE稳一些。双层车厢比较短,缺点是行李架小,大件行李只能放在落地行李架上。遇到了熊孩子,吵闹一路,真的绝望。至于从Marseille到Toulouse的Intercities,就不敢对它有多高期望了。车况一般,车厢连接处是直接通向外面的,噪音特大。当地人带的狗狗可爱。刚出Marseille景色不错,蓝色的地中海很漂亮。
总结
回顾这一圈,没遇上小偷。玩得最舒服的地方,是远离游人、本地人多的地方。意识到刷博物馆,或者打卡某些景点并没有太多意义。xhs上的那些攻略,极致地压缩日程,感觉只是满足收集癖和征服欲的方式。不是有展览就要看,跳出“追展览”或是“把一切事情变成对数量的追求”的窠臼。看的是内容之外的、事情的脉络,是言外之意。不是“看到就行”。
觉得比较有乐趣的一种方式是:尝试体会不同地方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像当地人一样思考、做事。不过也会体会到旅居和长居时,对城市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国外的月亮不圆,但也没网上说得那么差。有好有坏吧。最大的收获还是有了点生活的动力,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可能性,知道还有有趣的人在做有趣的事情,展现出有趣的那一面(比如穿着,真的敢穿会穿),而且和数字生活保持有距离。
塑料法语依旧不够用,经常是说两句就跟不上对方的语速+口音+词汇,于是又切回塑料英语。只要不断片,关键词强调出来,一般都可以理解。
如何才能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感觉呢?拍照不能解决问题,只可惜多数时间我们只会想到拍照敲章画画录音写字等方法。还有别的方法,不仅能记录,还能唤起独特的感觉吗?
如果一切的一切都以遗忘作结,我们如何度过漫长过后更加漫长的一生呢?
原创博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