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族室内乐、民族交响乐的发展,许多现代作品、移植作品看五线谱可能更易演奏。网上很少有人讲二胡的五线谱视谱方法,在此将我摸索的经验记录于此。
我们在学二胡的时候,大多是从简谱、D调开始学起的,哪怕乐理课学了视唱练耳,看五线谱时也相当陌生。以往我对于看五线谱的印象是:按固定调把每个位置的音位都记准,就像贴吧上对首调与固定调的讨论中最早的几篇回帖一样。后来在本科时,一位吹笛子的同学告诉我他转调时的方法,受他启发,最近练得多了一些,竟然发现能看五线谱视奏了。具体做法如下:
琴技上,需要把C调(二胡的2 6弦,中胡的5 2弦)拉熟练,形成肌肉记忆。一是要记住几个关键的基准音的位置,比如传统把位二三把食指的音,不管之前拉什么旋律,能够一下子摸准这几个位置。对于这几个音,脑中要有一点绝对音高的感觉。二是能够利用内外弦之间差五度的关系快速推出某个把位的指法。
五线谱读谱能力上,一是需要熟悉五线谱上的二度、三度、五度、八度相对音程关系,二是需要记得自己一下子能摸得到的那几个基准音的位置,例如D,A,G,C等。至于其他的音,可以根据音程与旋律推出来。之后演奏时可以根据旋律去校正相对音程间的关系。
看到乐谱,脑子中想到的是两件事:一是旋律中关键的几个音在弦上的位置,二是旋律翻成首调是什么样的(因为脑海中已经习惯了首调思维)。看谱时可以把任何一个音看作旋律中的do(re,mi,……也同理),根据旋律往下拉。不必要把每个音的位置都想明白再拉,因为旋律的走向往往是有规律的,在调内的音就可以推理出来,特别是琶音与音型模进。
其实这种办法和那位同学转调时的想法类似:演奏某一个音时,同时其实在想两个音:第一个调(例如笛子目前所用指法对应的那个调)的音,和第二个调的音。不论是笛子还是胡琴都需要多练,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反应得过来。不同之处在于笛子的五线谱移调记法实在是太复杂了,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
在刚开始练习时,可以找一些简单的、没练过的移植曲目,例如《G弦上的咏叹调》、《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或者《幽默曲》《沉思》《爱的致意》等稍有难度的曲目,试试能不能逐渐拉下来。因为练过的曲子如果可以背谱,就不会去迫使自己看五线谱了。之后也可以尝试现代一点的曲目,例如李博禅的不少曲子。《初心》的前半段很好听。也可以尝试移植曲目,例如舒伯特的《阿佩乔尼》等。这些经典曲目的谱子可以去IMSLP或Musescore上下载。只是由于胡琴的音域要窄,许多曲子移调后也拉不下来。
拉了一段时间,C调调内的音位都记熟之后,就会发现用五线谱拉现代作品的方便之处:频繁转调时也相对容易反应过来。配合非传统把位,可以找到较顺手的指法。
发表日期:2025-04-03
更新日期:2025-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