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我与本我的矛盾引起的纠结也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忙碌的生活和被所做之事塑造的过程中,这矛盾时隐时现。
最近很快,很忙;未来一个月也是可以预见的忙。在上课,特别是辅修专业课时,我不断在想:大三的学习状态、知识水平与表达能力好像比以前还差,如同时间停摆一样,为何?如何提高上课与学习的效率?
进入专业后的知识诅咒
大一时,老师说大三的学风会断崖式下跌。回首大三这一年,确实如此。可能有疫情的原因,但更多是学习习惯与专业知识的不当结合。求知的习惯,随着学习的重复而日渐强化。愈发习惯于重复他人所学,回避自己思考,害怕试错。眼界愈发狭窄。这一现象,不能说全是专业知识导致,但随进入专业的时间增长,不同人两极分化明显,这种现象就相当明显。学习是短期内大量试错的过程,考试是尽量避免错误的过程;混淆了两者差别,平日的生活就无所进步。越是在做事前做价值评判,就越是害怕试错。
回望每天所做,就发现:我,真的被求知模式所限了。做的事情,只是课业相关的,与成绩无关的就不做,除了赶作业就是找其他事情逃避,做起事来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个词:languishing。为何?因为评判事情的标准是“是否能完成任务”而非“是否对我有帮助”。
于是我反思中学时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习惯于完成任务,做“被安排”的事,做“比较稳妥”的事,于是习得了评判与犹豫。其实就是放弃自主性与生活的主动权,也放弃了生活的可能性。纠结要不要做就是纠结要不要放弃,但其实事情本身没有好坏,各种事情中都可能有所收获。现在的学习习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不过需要相信自己,有动力改变,做到没做过的事情,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故事那样。思考的能力,才是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
五一前最后一堂课是塑性力学。有一道练习题,大家做了一个小时。虽然看起来课程进度并未向前推进,但推式子的感觉完全不同,一种久违的积极性。我想这就是氛围的作用。这和应试教育中“一直向前,不会就先略过”的逻辑完全不同。那样的话,对生活的理解愈发狭隘,只有学校、专业教科书的一亩三分地,看不到生活的多种可能。这就是知识的诅咒。看民间中医的故事,也是这样:在自然与事实面前,我们所依赖的名号、出身,自认丰富的经历,都是苍白的。要直面生活的复杂。
超我与本我
想做的事情好多,而时间流逝越来越快。好像每天总在赶着做事一样,而做事时并没有那么欣喜。本我在和超我的矛盾中被压抑,并以各种“做事的阻力”的形态出现在生活中。
在超我的世界中,动机是社会需求内化而成的。一旦我们把动机完全交给他者,给生活强加过多秩序,就把自己的部分忽略了。学习中的欣喜,就变得微不足道。和现实比对之前,不要做价值评判,不要评价动机。与现实比对,才知道自己的想法、评价是否合理。
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并不是外界所能完全界定的。忙忙碌碌,其实是为了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自己本来就是有价值的,只是暂时缺少对时间与自我状态的觉察。不要小看对自己的反思与觉察,这样的行为真的有用。比如,我常常在这些事上卡住:
和别人一起做事时,不知做什么。失去自我。
聊天、书写、做事时生硬,刻板,停滞。
因为负面的评价就放弃做一些小事,形成刻板行为。如:雨天不骑车;大风时不想出门;纠结早睡早起等。
对自己不满的情绪。想做得更多、更好。不甘心。
因为对自己的评判太多而回避评判,也就回避了评判后的做事。这就是“被超我困住了”。也许这种纠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普遍的问题,自戗无助于解决问题。对自己的不满来自过强的超我与潜意识中的本我的冲突,如果无法都做到,就只能调和一下,对自己好一点,放过自己。顺其自然。
“接受生命无常和不确定共舞。当恐惧的时候允许自己恐惧,不要斥责自己;悲伤允许悲伤;焦虑时候看到自己焦虑。不要再防御了,再捍卫了,不要试图去证明什么,不要对立了,不要用一种对抗另一种。” 出处:https://zhuanlan.zhihu.com/p/44569418
关于调和矛盾,这篇写得很好,但做起来,免不了纠结。不过能做的,只有直面复杂性,给自己一个带来安全感的环境去改变。
不动呆着期间,我们也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在逐渐见到自我强迫的这些“壳”,一层一层的看到,一点一点的剥掉。 出处:https://zhuanlan.zhihu.com/p/149901223
一言以蔽之,主要是:1)不要放弃对生活的主动权,找到属于自己的做事动机;2)做事前不要做价值评判,直面现实和生活中的复杂,主动试错,用现实作为反馈,而非做事前的价值评判。